点击数:6859 来源:泸州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2.24
企业家是聚合资源、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民营企业家经济,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创造财富的水平。要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政府角度讲,不仅要注重各种保障要素的配置,同样也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综述如下:
一、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一是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企业家整体素质偏低。我市民营企业家大多起步于酒业、房地产、煤矿、机械、餐饮等传统产业,由一线产业工人或个体工商户,经过艰苦打拼,并抓住政策扶持、资源开采、项目开发等机遇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取得了成功。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当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他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畏难情绪重,前途茫然。从企业家队伍素质结构看,高端人才缺乏,引领能力不强。以550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为例,高中以下学历的占了一半以上。我市至今没有1户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也没有民营企业家获得全国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像重视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一样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二是经营团队建设滞后,管理效能发挥不好。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的多,从事高、精、特、新产业的企业家少。企业经营者大都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往往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33户酒类“小巨人”大多存在“营销”短板,34户机械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科研人员,60户商贸企业缺乏复合型的市场拓展人才。团队建设滞后,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家凭经验决策、凭感觉办事,经营管理的盲目性较强,难以做久做强。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无实力也无必要设置员工培训机构,经营团队获得的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不及时,能力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稳不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的企业,其“掌门人”交接正进入高峰期,一些曾比较知名的企业,由于接班人能力有限,导致企业发展受阻甚至破产倒闭。
三是资源整合不够,培养机制滞后。目前,对民营企业家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不明确,制度化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意见,我市也未制定民营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近年来,组织、人社、统战等部门在企业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分工不明确,资源整合不够,整体效果不佳。与成都市每年1100万、攀枝花市100余万元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相比,我市在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四是支持保障不够有力,培养环境有待优化。民营企业的“先天弱质性”,导致信贷、用工、项目等扶持政策兑现难,影响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有的基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重输血、轻造血”,注重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输血”,忽视在对企业人才培养和软实力方面“造血”。,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民营企业依靠优惠政策形成的竞争优势效应在快速递减。此外,社会化的管理指导机构缺乏,部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决策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缺位、文化建设薄弱,导致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家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建议我市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由政府主导,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一是制定培训工作规划,大力培养优秀创业人才。应着手对全市民营企业家基本情况开展普查,准确掌握队伍现状。制定中长期企业人才培养规划,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和小微企业主、创业经营人才轮训一遍。其中,重点培养100名市级优秀企业家、1000名成长型企业家、10000名企业经营管理骨干人才。
二是创新培养配套政策,分层次搞好企业家培训。根据企业家的不同类别特点,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突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实施“领军人物创新培训工程”,组织领军企业家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培训,到大型企业考察学习,举办发展战略研讨等活动,力争培养若干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家。实施“成长型企业家培训工程”,选准有潜力的青年企业家,加强经营实战训练,开展针对性培训。协助民营企业搞好新老传承交接,加强对“少掌门”的指导,将更多“富二代”培养成“创二代”。
三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企业家培养机制。整合组织、统战、人社、教育等部门,成立“企业家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培训工作;依托市社会主义学院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中心”,在各区县党校设立工作站。充分利用重点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训、委托培训,拓展培训阵地。根据中发[2010]16号文件关于“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要求,确保经费保障与教育培训任务相适应。
四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的制度,加大政治安排力度,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多搭建政企交流的平台,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增强企业家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努力推进依法治企。总之,要以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坚定信念为着力点,让优秀企业家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榜样。为我市民营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全市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