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617 来源:德阳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2.24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在今年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我市是传统制造工业大市,在当今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我市的产业特点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德阳来说,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事关德阳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头等大事。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各个环节,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确保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去年出台的《德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方案》就提出,“要满足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德阳作为一个以制造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服务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30%以下,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当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德阳是以制造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部分地区和部门轻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观念尚未完全消除,把生产性服务业视为非生产领域,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和高度。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尤其在鼓励民营企业主辅分离、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税费减免、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二)现有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在生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专业性的服务型企业并没有随之跟进。多数企业“小而全”、“大而全”地设置了内部服务部门和队伍,企业日常生产性服务靠内部解决。这些内部服务力量由于业务范围仅限于本企业,业务或技术的深度、难度仅限于日常现象,往往不利于水平提高,更谈不到研究难题。再加上各个企业内部服务的趋同性,相互之间联合很少,造成人才、技术力量的浪费,直接影响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纵观我市服务业整体现状可以发现,我市服务业普遍属于传统业态,层次和发展水平不高,缺乏高利润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有限。从内部结构看,结构单一集中度过高,科技、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以仓储物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为主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行业。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会展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更是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自身的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调节能力。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缺乏人才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虽然我市长期形成的传统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基本满足了我市现有产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但高科技和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毗邻省会成都的地域特点,严重影响了德阳对人才的吸引力,另外全市每年接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数量与自身输出数量严重不成比例,一直呈现出“学历越高,回来越少”的特点,一流大学回来的更是寥寥无几。科技滞后、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为此,我们建议
(一)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战略地位。建议市政府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制定系统、详细的战略与规划,确立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结合当前我市产业特点和服务业基础,科学有序的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议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改造提升会展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与现代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服务等与人们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在实施分类引导战略基础上,实现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以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导入为契机,带动资产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发展。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服务外包承接体系。
(二)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开放。建议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德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和协调力度,落实工作责任。用好用活改革试点专项资金和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大对引领性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改革难度较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可以先搞试点,逐步推开。加大服务业发展开放力度,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服务领域,要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同一行业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费、土地等方面依法享受同等待遇。除国家有明确要求规定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各行业主管部门都要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三)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议市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资本平等的市场经营权,积极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通过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成本,扩大市场供给,满足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不影响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条件下,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管理创新为目标,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市政府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和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鼓励社会各方面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专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置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层次、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工资收入等方面给以特殊优惠政策,妥善解决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问题,真正做到优秀人才能引进来,能留得住,使人才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坚信,只有抓好为生产服务和为生活服务这两大重点,才能更好的转型升级,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一定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将形成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我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