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建议

    点击数:8515   来源:宜宾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2.24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宜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拉动社会投资、做大经济总量、扩大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推进其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我市“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13]16号),2014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意见》(宜府发[2014]14号),充分注重简政放权、营造环境、释放民间资本潜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我市在册企业达3.01万户,注册资本1184.87亿元,同比增长57.3%、21.95%,其中民营企业2.56万户,注册资本782.95亿元。在册个体户18.48万户,注册资金81.63亿元。预计全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0亿元,占GDP比重达58%。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少、小、散”呈显著特征。“少”是指企业数量。2013年和2014年,我市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户数分别为38户、47户,全省分别为56户、70户,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小”是指企业规模。2014年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800亿元,全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800亿元,而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不足50亿元;“散”是指企业集聚度。我市十多个工业园区中,集聚企业最多的只有140余户,大部分园区只有二三十户企业入驻。企业间分工协作少、技术交流少、重复投入多。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至2014年底,我市民营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16家,市级技术中心41家,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8家,距离最近的标兵德阳市也有较大的差距,德阳市分别是6家、33家、81家、75家。我市中小民营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大多属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主要依靠模仿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管理水平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年均增速在20%左右。你发展我发展或快或慢都发展,你好过我好过大家日子都好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显得并不十分重要,除少数企业管理较为规范外,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家族式裙带式管理方式习以为常。企业决策管理多数以“老板”说了算,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不少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管理求生存、管理出效益的意义和作用。

(四)要素形成瓶颈制约。一是资金短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六大基地重点企业资金需求缺口约12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我市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由于规模小、信誉度不够,抵押担保能力弱,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即使获得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较大,贷款成本较高。民间借贷利率更高,企业难以承受,有的已高出国家法定基准利率的5—8倍甚至更多。民间借贷既是民营企业的救命稻草,也可能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二是人才匮乏。企业人才难得与人才难留并存。一方面是高学历的人才不好找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请不进来,请进来的人才又因企业的条件所限留不住,致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三是其他要素保障不足。在水电气方面,存在单方面断供情况,影响企业生产。在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周边,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原材料及产品运输困难,增加企业成本。

(五)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作风有较大的改进,企业对其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依法办事、办事公开等方面的评价有所提高,但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影响,工作上不能完全放手、放开,政策上不能完全放宽、放活;受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影响,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导致政策体系不健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地困难。二是存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的现象。服务体系不健全,扶持不积极,服务不主动,工作效率低,AB岗落实不到位。在个别部门,还存在审批时间长,审批环节多的问题。

三、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把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摆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特别是要将民营经济发展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发展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强联系协调,建立帮扶制度。着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系协调服务机制。坚持和完善市、区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重点民营企业、重大民资项目制度。建立部门帮扶企业制度,市、区县级部门(单位)至少联系帮扶一户民营企业。切实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加强内部管理,协调解决好生产发展资金和相关要素,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

(二)营造良好氛围。我市各级各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具应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大力宣传法治和改革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在建设“三个中心、六大基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创优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在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的好措施和办法。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召开民营经济推进大会,对发展好、帮扶力度大的区县、部门、企业给予公开表彰,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发展力度。 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发展不足、发展层次不高是宜宾的最大市情。民营经济已占据了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河山”,因此,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第一要务”的理念,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欠不起的使命感,下决心加大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尽快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一是针对发展不足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的热情,释放社会、企业、个人的创造活力;要依托宜宾的资源和政治优势尽可能多的引进投资者来宜宾创业发展,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促进宜宾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做多企业增加经济总量。二是针对发展层次不高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实施企业整合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企业,使企业上档升级;围绕产业链发展企业,使之形成产业的上、中、下游配套发展,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做强企业、做优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三是重塑宜宾的产业体系、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围绕“三中心”、“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公共事业等进行打造和发展,特别是要发展新兴产业,重塑宜宾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开发力度,重塑产品体系,使其产销对路,增强产品竞争力。四是扶持培育一批民营小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鼓励优势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要抓住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调整发展战略,抢占市场,提前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好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工程、企业创新主体成长工程、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共性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创建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强化技术改造,加快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四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五是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六是有效整合部门、社会、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系统推进质量、品牌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七是着力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全社会和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五)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尽快构建规范高效有序的内外部组织体系和管理运营体系,练好内功,提升企业档次和层级。一是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二是构建规范高效有序的内外部组织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部门及岗位职责、关键流程、管控权限、营销体系、销售渠道、供应链结构等的规范设置。三是构建简洁有效的管理运营体系。规范内部决策程序、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外部营销的考核和管理体系等。四是科学地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财务、人事、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体制、机制管人管事。五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重点围绕员工工资晋升、管理人员职务晋升、奖惩机制等进行完善。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运营机制和规范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六)落实扶持政策。一是认真落实中、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宜委发[2013]16号、宜府发[2014]14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到不折不扣坚决执行。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清理过去的政策,该废除的要坚决废除,该执行的要坚决执行,对该执行而未执行的要尽快执行到位。二是针对宜宾的实际,尽快完善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激励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大转型、大发展、大提高。三是建立健全激发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效机制。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点是担保机制、补偿机制、协商机制、服务机制、奖励机制。四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种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市纪委监察局、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民营办、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和促进机制落实到位。

(七)加强资金协调。加强资金协调,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发展。鼓励和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创新开展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和服务,适当提高对民营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和抵贷率,扩大质押资产范围,适度开办信用贷款。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力争实现对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合理确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定价。支持政策性担保公司拓展担保领域、扩大担保范围、提高担保能力、降低担保费用。建议尽快扩充和正和农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力争达到5亿元以上。有条件的区县也应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同时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组建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担保补偿金制和贷款损失由银行、担保公司、再担保机构、政府合理分担机制。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加快推进我市民营企业上市工作,早日实现零的突破。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探索集合发债,开展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技能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智慧,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打造人才成长高地,建立一套有利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人才的尽快成长;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力度,使现有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尽快提高素质,真正成为企业家;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重点是管理、技术、营销、策划人才,同时鼓励引进一批高科技研发人才,支持其自带项目、技术、资金来宜创业;要打造一批一流的生产经营团队,既有一流的顶层设计人员,又有一流的执行人员,还应有各个环节的业务骨干和各岗位的操作能手。

(九)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充分简政放权。努力减少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对经济活动从宏观政策上给予全力指导,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二是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下决心花大力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合理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在集聚、集中、集约上下功夫。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达到企业入驻条件,集聚发展所需要素,形成配套的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降低其成本费用,提升其盈利空间。三是搞好水电气的协调服务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可能方便企业、服务企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平台建设,为中小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质、优惠、实用的技术信息咨询、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等技术服务。五是实施分类指导。按迅速做大做强型、成长型、发展前景广阔型实行分类指导,实施“直通车”服务。整合发展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联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