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的调研报告

    点击数:8996   来源:泸州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2.24

“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是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泸州市工商联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会员企业尝试向国(境)外投资,带动和推进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到国(境)外创办企业、加强同涉外企业进行经贸合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投资合作经验,也获取了一定经济效益,激发了更多民营企业外出投资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泸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承包工程合同1.8亿美元,带动劳务输出300余人。

 一、泸州市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情况

(一)境外投资破了题,但投资结构很单一。2014年,全市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3个,投资额超过600万美元,其中,泸州靠得住食品公司投资300万澳元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设立分公司,投资1000万港元并购裕鑫(香港)有限公司(占股51%);泸州五味轩餐饮有限公司投资46.1万澳元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与当地企业合资设立麻辣空间餐饮公司(占股51%)。目前,民营企业已在境外投资兴办了10户企业,其中澳大利亚2个(五味轩餐饮、靠得住餐饮),英国1个(李泽江),芬兰2个(崔晓虹),多哥1个(纳溪建工公司),土库曼斯坦1个(四川金海建工),安哥拉1个(四川亚泰建工),香港1个(靠得住餐饮),缅甸1个(江阳建工)。有的企业正抓紧抱团开展对外投资,如泸州餐饮协会多户会员企业共同出资1000万元,在英国筹建了四川百菜百味餐饮有限公司,从事餐饮业经营,该项目已被省上列为“万企出过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外投资项目。

(二)工程项目在扩散,但经营总量仍偏小。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我市“走出去”的主要投资方向,一部分民营企业也大胆试水取得突破。现有5户民营企业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资质,占我市对外开展建筑承揽工程企业的71%。其中,四川亚泰、四川金海、纳溪建工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建设项目,江阳建设工程公司开展了对外监理项目。2014年,四川亚泰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对外承包合同9800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981万美元;四川金海建设有限公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245万美元,四川纳溪纳建建设有限公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800万美元。

(三)劳务输出有突破,但融入情况不理想。随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展,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踏上异国他乡,开辟了企业新的发展历程和人生新的挑战经历。2014年,四川金海建设有限公司在土库曼斯坦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国劳务152人。四川纳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多哥分包工程营业额带动出国劳务162人。由于语言不通、所在地政局不稳等原因,民营企业外出人员并未深入地融入当地社会,项目扩散、创业推动情况较差。

二、民营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协助和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上做了一些努力,但总体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激励保护机制还不完善,对外经贸合作人才缺乏,社会支持氛围还不浓厚,对外投资环境比较恶劣,产业优势挖掘和发挥不够等。

(一)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境外投资保护机制。企业反映,当前我国的境外投资保护机制很不完善。目前我市缺乏境外投资咨询平台、法律服务机构和投资保险服务机构,经营人员安全风险高,投资收益难控制,企业对海外投资近于“瞎蒙”“抓阄”“豪赌”,胜算实在难说。

(二)尚未建立较为有力的境外投资激励机制。目前,从国家层面看,商务部、财政部对企业“走出去”有一定的奖励政策,但省上、市上对此宣传不够,落实不够,配套措施也缺乏。政府对外向发展的研究不够,整合资源的组织工作没开展起来。企业不知晓具体的激励政策,难以感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对“走出去”心里很不托底。

(三)缺乏对外经贸合作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民营企业主大多是从草根起步,文化层次相对不高;企业中懂外语、熟悉涉外法律、善于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都缺乏,企业获得的各类智力支撑和经济发展资讯很有限,“当家人”很难下闯荡海外市场的决心。

(四)未将我市产业基础打造成国际竞争优势。我市在酒业生产、建筑施工、特色食品生产加工、餐饮业、种养殖业等方面均有比较优势,但未能认真整理打造,形成规范运作、适销对路的投资产品,更缺少影响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路,没有产生联动效应,对外投资的路子还没打开。面对有限的投资项目,国内企业之间往往展开同质恶性竞争,削弱了对外投资效益,影响了对外开放形象。

(五)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意愿不强。尽管企业面对的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但由于国际经贸环境不宽松、政治因素影响大,特别是我市地处内陆,各种生产要素运输配置的费用高,渠道不够通畅,企业积极性不高,在没有政府强力推动背景下,对外投资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三、关于扩大对外民间投资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引导、优化服务、创新机制,推进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强化境外营销,将泸州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和区域合作优势,全面激发对外投资的热情,积极稳妥、审慎有效地扩大对外投资。为此,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意见:

 (一)改革管理体制。学习沿海地区外贸管理经验,加快机构改革步伐,理顺外贸管理部门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赋予一定的管理职权,使其运作公司化、人才精英化、服务高效化。引导各级各部门转变只引进不输出的观念,树立对外投资也是扩大发展的理念,真心诚意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要改变被动等待的对外投资理念,从“放船出海”转变到“领航出海”、“带船出海”,形成政府、企业联动机制,要提供外事、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二)加强宏观指导。一是结合全省“走出去”发展规划,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境外投资。二是做好境外投资的投向引导,根据境外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到具备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投资。三是加强优势企业投资指导。引导企业强化开放理念,创新经营特色,形成适应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园区和产业协作投资指导。指导各行业、优势企业整合发展优势对外投资,在国(境)外设立经济开发区(园区)或联合办企,争取把原材料和产品最后工序及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安排出去,绕开贸易和关税壁垒,推进企业的国际扩张。

 (三)落实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市级“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出台对总部留在本地的对外投资企业奖励政策,对于各类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商品城、研发中心等项目,对于组织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洽谈、海外市场拓展和城市整体宣传,以及“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关风险规避和应急措施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二是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加强金融创新, 丰富境外投资融资及避险工具;完善资金扶持体系,改善走出去企业融资环境;努力争取政策性、专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其对“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防范征收、战争、汇兑限制以及政府违约等政治风险。三是用好鼓励“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对外承包工程、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等多项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对外投资的内在动力。

 (四)加强风险防范。一是督促企业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搞好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化建设,认真做好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指导“走出去”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境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境外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

(五)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加强“走出去”全程服务机制,为企业积极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机会、人才服务、业务培训等服务。二是加强“走出去”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充分用好工商联、贸促会、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平台,通过国外驻华驻川机构,友好城市商会、华侨团体等,把握好西博会、酒博会等机遇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合作交流,及时发布有关“走出去”的政策,提供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等信息,争取我市企业的产品、品牌、项目和资本走出去。三是建立“走出去”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和部门间的协调互动,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协调机制。指导企业规范境外经营行为,严格遵守投资管理程序,加强同业间的投资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六)强化人才支撑。一是协助企业选聘外出经营人才。指导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企业选聘和引进一批懂外语、懂管理、善协助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熟悉国际法律、外语基础扎实的法律服务人才,储备一批具备市场开拓、项目实施、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为外向投资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提升管理层的国际交往协作经营能力。在班子中注重配备熟悉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三是举办国际投资讲座。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班,普及国际化经营和国际商务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与诚信意识,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四是开展规范系统的对外投资培训。把对外投资列“企业家能力建设计划”,依托高校或中外培训机构设立走出去人才培训中心,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委托办学、专业培训以及海外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为走出去企业输送各类人才。五是开展国际投资专题培训。对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介绍境外业务申办程序,国家对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扶持政策及国外的投资信息等,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市场和投资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