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点击数:8900   来源:绵阳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2.24

去年市统计数据显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达58.5%,根据市委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2017年,我市非公比例要达到65%,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业,被称为民生之本,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据不完全统计,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好坏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以“今年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例,今年,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活动的数量少,能够给出的岗位也较往年减少。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要走出困境,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创新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将各级的产业引导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我市发展环境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信心不足。我市规上民营企业中从事传统行业的还是占大多数,产能过剩、政策调控、环境压力等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包括工商联在内的各级部门均把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措施在稳步实施,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信心不足,导致了企业家队伍和从业人员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政商关系在改变,企业家长期形成的通过“搞关系、批条子”等获得生产要素的经营习惯已经改变,在没有完全形成依法办理习惯的情况下,企业主没有求变发展的信心。二是随着中央反腐的深入,一个官员倒下,势必牵出一批企业主,企业家对自身的安全担忧,也没有转型发展的信心,导致企业家队伍不稳定。三是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是很多企业家当前的心声,原因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家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迷茫和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转型,导致企业不稳定。

2.政府承诺不落实对企业的影响大。我市在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过程中,普遍推行“先征后返”政策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完成重建任务,期间民营企业与本级人民政府签署了很多项目协议,其中的大部分项目也是经过合法程序和手续取的,但由于政策的变动,导致企业投资了大量资金建好项目,但不能取得合法的土地证,也不能使用现有资产进行再融资,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致使企业发展受限,甚至威胁企业生存,由此,一些素质不高的企业主就会致使企业员工集体上访,将矛盾引向政府。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受影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铤而走险借高利贷借桥,当资金链彻底断裂后,就会“跑路”,将剩下的摊子甩给政府和银行。因“跑路”或企业发展受限,企业不得不裁撤员工、宣布倒闭或者降薪甚至欠薪,这一部分涉及的企业人员因失业或薪资问题,势必又会到政府上访,各种因素导致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风险。

3.环境约束可能拖垮企业带来不稳定。一是政策落地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出台很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还是出现了许多“中梗阻”现象,如有的县市区工商联有反映到上级的政策确实很好,但到了基层就变味,到了县一级根本“不冒泡”,有些关键的审批环节依然很难办,鲜有股长刁难就可以拖垮一个企业。二是市场监管问题。应该说,一个行业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熟的市场规则与严厉的市场监管。如果商家不再是通过正规手段获得利益,而是将行业内部的一些潜规则发挥到极致,忽视法律与商业道德的存在,而市场监管部门又不维护好市场规则,那么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现象,我市某县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就存在该现象,导致该类农产品品质下降,遭到消费者的质疑三是融资难问题。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已不说融资贵了,取而代之的是融资仍然很难,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银行仍然是“嫌贫爱富”,更有甚者,银行用口头承诺续贷的形式让企业提前还贷,而后不了了之,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加剧了企业对银行的不信任,任由发展,则可能出现企业抱团不还钱现象,从而恶化当地投融资环境。

为此,我们建议:

(一)教育引导企业家树立发展信心。

一是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本土企业家相对于外来企业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家乡的眷恋,可以与当地同舟共济、不离不弃,而外来企业则可能因一时的经营困难那就撤离。本土民营企业家大都伴随着我市的发展不断壮大,在企业自身逐渐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承担税收义务,吸纳了社会就业,为科技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尊重企业家的特殊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运用官方报刊、网站、微博等报道民营企业家的成败。三是建立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真诚的沟通渠道。正确看待当前省市发生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身正不怕影子斜。要建立起合法的、真诚的沟通渠道,及时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帮助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对企业提出的困难要主动服务、靠前指挥,对符合法律政策的要督导尽快落实,对不符合的要加强引导,提出整改建议,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四是增强金融系统对民企的信任。针对当前金融政策、制度对民营企业的“误伤”,应尽快开展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活动,在相互表达诉求中,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努力实现共赢,切实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银行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放下架子,主动为企业送政策、查问题、提建议,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成功率。由政府主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绵举办各类专业讲座、主题沙龙、座谈会等,免费为本地企业家提供学习平台;同时,邀请本土成功企业家、学者针对当地实际现身说法,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为其他民营企业家解惑支招。

(二)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一是信息获取上促公平。工商联(商会)要与会员企业建立经常性信息沟通机制,深入了解企业方略,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状态。在此基础上,要主动研究各行业、各部门、各级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做到政策信息直接精准送达,助力企业寻找发展机遇、抵御市场风险。二是资源获取上促公平。我市结合自身发展格局和民营企业诉求,适当放宽准入机制,将更多优质项目向民营企业放开,帮助我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渠道。三是指导发展上促公平。在“招大引强、招商选资”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市利用外资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促力了“六大发展战略”推进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但也出现了招商成本高、浪费严重,外来资本水土不服等问题,建议把招商对象重心转移一部分至知根知底的本地民营企业或绵阳籍在外企业上,充分发掘他们投资绵阳、建设家乡的信念,指导他们转型升级,切实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骨干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四是帮扶手段上促公平。根据国务院近期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中关于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论述,建议创建以商会为组织形式的研发中介机构,把散落在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汇聚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通过授权、出让等手段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购买创新和定制创新服务,解决中小企业搞创新易“猝死”的问题,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提高民营企业办事效率

在应对经济增速减缓,部分民营企业利润下滑时,提高企业效率是缓解对企业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效率提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审批速度,建立直接的问题反馈机制。一是提高依法办理的业务素质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岗位培训、竞赛考核及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等形式,增强工作人员“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依法办理业务工作的专业技能;按照“精通本职、了解相关”的原则,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学习,以寻找自身差距和不足,让服务再上台阶。同时,对反腐中的出现的“脸好看、门好进、事不办”等“懒政”、“消极怠工”现象,要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加以遏制,营造依法行政、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二是提高民营企业问题反馈解决机制。针对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政策在执行层面难落实的实际,在工商联现有问题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工商联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反馈渠道,提供解决问题共商平台,切实发挥工商联维护民营企业利益作用和提高职能部门解决问题针对性。

(三)对民营企业要做到真减负

一是吃透政策真减负。要切实落实各级对中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在已经确定的优惠标准内,具体执行时做到能降低的尽量降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形成全社会同舟共济、战胜困难的良好氛围。二是提高服务真减负。以促进经济发展大局为重,及时将中央、地方各级减负政策送达企业,热忱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企业发展热情;对符合我市优惠税收、奖励补贴政策的企业,主动上门服务,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对企业的检查活动,特别是一些为了完成部门任务而采取的重复查税、多头审计等,切实让保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抵御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影响。三是整合机构真减负。党委、政府层面要积极向各中介机构发出号召,为企业提供优质满意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同是,要整合机构,避免相同行业、业务中介机构对被审核企业多头审核、重复收费,导致的企业财务成本增加现象。比如:在民营企业申请金融机构贷款,并对资产审计评估时,由于银行只认对其自身认证的中介机构,导致了同一项目,同一审查业务,需要多个中介机构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