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明 点击数:7366 来源:巴中市南江县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03.02
巴中市南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既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首批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和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为找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笔者深入全县农村实地走访,开展专题调研。
一、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精准脱贫面临的“三大困难”。一是行路难。南江县辖48个乡镇517个村、105个社区,幅员面积3388平方公里,总人口70.9万。目前,全县仍有131个村621.55公里通村公路未硬化,现有道路路面坑洼不平,车辆行驶困难,交通条件限制了农民的出行和发展的思路,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因此,行路难的问题不解决,精准脱贫就没有基础条件。二是用水难。全县151个贫困村中,大多地处偏远高寒山区,自然性缺水比较普遍,90%以上的村落都不同程度缺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饮水用水问题至今仍然是贫困群众最盼望解决的一大民生难题。三是安居难。贫困户中,绝大多数居住条件恶劣,贫困群众建房资金短缺,靠自已根本没有能力建房。
(二)扶贫工作面临的“三个不足”。一是干群认识不足。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贫困农户依赖思想严重,不思积极进取,安于现状,过分依赖政府。二是政策投入不足。南江县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限制发展区。目前,全县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的地方,但没有享受到井冈山、延安等老区的特惠政策,享受到的生态补偿政策和“老少边穷”特殊政策很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脱贫难度很大。三是帮扶措施不足。个别贫困信息、帮扶举措、帮扶目标存在雷同,帮扶手段单一,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难以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加之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扶贫开发面临的“三个制约”。一是地区环境限制。南江是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高发区,全县有20余万人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和石山区,扶贫攻坚难度大,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留守问题限制。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且大都属于妇女儿童老人,致使规划实施项目出现劳力紧缺现象,缺乏内生动力。三是产业发展限制。目前,全县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少,产业开发规模小,经营粗放,科技利用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群众增收缓慢。在缺乏支柱性产业的情况下,精准扶贫仅靠资金补助和自然条件的改善,效果往往难以为继。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结合南江县实际情况,建议正确处理“四个关系”,科学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才能打胜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要处理好加大扶贫力度和注重扶贫效果的关系。加大投入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但最终要体现在提高扶贫效果上。因此,既要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更要按照“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要求,注重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的效益,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尤其要更加注重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并举,切实关注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今后扶贫工作的考评,既要考评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情况,更要考评这些投入取得的实际成效,考核减少了多少贫困人口,考核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要处理好救济扶贫和开发扶贫的关系。扶贫首要在救济,决不能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扶贫根本靠发展,只有因地制宜促进本地区资源产业开发,才能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扶贫方式,要从探索致贫原因入手,解决导致贫困的思想、环境、资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保障群众利益,标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三)要处理好连片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关系。当下的精准扶贫模式见效快,能实现单个家庭的快速的脱贫致富。但是要想解决整个村、乡镇的落后问题,还得在面上做足功夫,集中资金改善一个片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建设一批、成功示范一片。要把“点上”扶贫和“面上”扶贫结合起来,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政府要专题谋划、资金统筹,调动点与面、户与片的积极性。
(四)要处理好探索扶贫模式创新与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的关系。积极探索如何整合各类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扶贫资金可以用于扶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入股等形式创办合作社;也可以作为贫困群众的股份投入龙头企业,变一次性年度扶贫资金为稳定收入来源;还可以帮助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使更多的农民走上发展多种经营致富的道路。要探索成立扶贫基金管理机构,整合政府资源、筹集资金、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交易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尤其要重点建立健全扶贫投入增长、激励和约束、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制度机制,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