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玺 点击数:9787 来源:资阳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6.12.08
现代组织必须是基层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深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境界,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以培养营造组织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着力建设基层学习型组织,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优化组织效能的目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重点,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为关键,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领导重视、率先垂范,全员学习、氛围浓厚,制度健全、落实有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成长、推动工作的生动局面。因此,把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新时期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狠抓发展,抓学习,抓提高,有助于理论学习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尤其在班子成员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中心组学习活动,将对有力推进工作,发展区域经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享、使用和储存现有知识
组织学习的促进因素大体包括:扫描意识、绩效意识、测量意识、实验意识、开放意识、操作意识、领导意识和系统意识。在建设基层学习型组织上,应首先从思想意识和理论深化入手,着力分享、使用和储存现有知识。
强化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提升党性和能力的必然要求。理论修养是共产党员党性的灵魂,是产生党性问题的总根源,是共产党员“本质力量”的基础。开展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就要牢牢把握时代最新、最先进理论思想,组织成员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四铁”“五好”干部,创先争优,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二是贯彻学习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工作方针、政策。三是学习最新时事动态和信息技术,引领时代潮流。通过强化广泛学习意识,进一步提升成员的理论修养水平。
强化理论修养,其核心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修养,重点是强化政策理论修养,难点是强化科学文化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是党员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学习是掌握本领、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开拓视野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心态。某种意义上说,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在工作中,多思考,多研究,多讨论,多征求意见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同时,通过一把手带头学习,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档次和水平,提升个人的修养、形象和品味。
二、组织学习途径因素
组织学习途径因素是指组织在创设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方式。为使组织有效地适应、创新和灵活应对环境的新要求,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一)完善学习制度,制订计划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以制度式学习的组织学习途径,由班子成员带头,在多层次的管理实践中形成新的规范和工作模式。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系列方案,包括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培训计划、学习章程等。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形成一套有效、管用的党内学习、培训体系和机制,营造一种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调研,创新推进建设。
一是以会代训。建立周例会、月通报、季考核的会议制度,以会议学习制度,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措施、新方案,促进推进重点工作和项目。二是一线调研。建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管理模式,把所有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办事处干部都分到以村和户为单位的网格当中,进村入户,实行一线工作法,问计于民。尤其是面对目前任务艰巨扶贫攻坚任务,以务实之心沉入基层学习,深入调研、思考,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扶贫实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优化学习环境。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学习平台。通过党务公开,结合本地实际,推出“队伍专业化、平台信息化、资源整合化”工作思路,在各级党组织建立联络员、信息员、监督员队伍,强化组织系统内部的培训学习。二是广泛宣传教育,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为了促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工作,譬如悬挂关于“争创学习型干部,争创基层学习型组织”为主题的横幅和标语,设置以习近平同志谈领导干部读书为内容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宣传栏等。同时,积极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树立学习典型,评选学习型好干部。三是强化财务保障,优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加强财务保障,年初将学习活动纳入财政预算,广泛征订党报党刊和书籍,供组织群众阅读。同时,将培训纳入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计划,通过高校培训、外地考察学习、专题讲座和讨论,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在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学习教育中,进一步广开言路,充分听取不同声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查漏补缺,改正不足,以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征集难题等形式,集思广益,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基层学习型组织阵地建设,将学习型党组织建立纵深推进。
三、以实绩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式学习、合成式学习、实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制度式学习,紧紧围绕当前中心工作,对照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思考如何增强落实上级各项部署的执行力,深入思考如何制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深入思考如何妥善解决群众热盼的焦点、难点问题,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善于带着问题学习,善于通过学习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结合各主题实践活动,搭建活动载体。
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切实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高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配合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专业。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周学习、月讨论、季度小结、记心得,半年形成一篇调研文章等形式,将培养学习习惯常态化、制度化,努力把学习成果和调研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的动力、创新思路的推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并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促工,以工促学,用工作实绩检验学习成果。
(二)结合阵地建设工作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利用读书活动、宣传栏等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树立基层学习型组织先进典型,广泛推广其学习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打造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重要平台,营造浓厚的社会学习氛围。
(三)理论实践和领导决策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使党员干部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坚定党组织成员的理想信念,党组织成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公仆意识、全局意识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进一步提升决策执行能力。认真开展党组织学习活动,有助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作出科学发展决策,和正确高效执行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党组织学习活动,能够使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以不断学习深化认识,强化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形成常态机制,增强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查自纠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执行力、提升队伍素质,把作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以加强督查确保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还不够深化,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要大力提倡广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因此,必须破除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坚定信念,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切实为群众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打好扶贫攻坚漂亮仗,都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都离不开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要从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二是要从微观管理观念向宏观管理观念转变;三是要从部门管理观念向行业管理观念转变;四是要从政府包揽一切的观念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转变。通过“四转变”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转变职能的自觉性。
(二)学工矛盾处理不够好,存在疲于应付的现象。
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系统性不强,存在“以干代学、以工挤学”的倾向;用科学理论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忙于事务性工作,除参加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外,个人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学习较少;看文件、参加会议、上网的时候多,认真坐下来结合工作研究较少;学习存在随意性,时紧时松,静心潜心学习少,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掌握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
(三)学习成果没有得到拓展、延伸。
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形式化、教条化,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完善自我的高度,导致理论水平不够高,从而使思想水平在较低层次徘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够,形成的学习成果质量还不好,对工作实践指导性不强。
五、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方向
彼得·圣吉强调要通过对现有管理模式的理解以及共同开发新工作模式的过程,鼓励员工与组织学习和运用新思路和新行为模式。重点在于基层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理模型、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通过团队互动式学习,发展协同关系和共同思维和系统思考。因此,要使管理培训和组织发展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层组织必须强化开放行为、提出局部解决方案、提供学习时间和具体指导成为基层学习型组织。由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狠抓落实,做好创学工作的督导评估。
如果把经济建设看成硬环境,基层学习型组织创建就是软环境。硬环境中工程建设要推进,要督查,软环境中项目落实照样要推进,要督查。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计划及行事历,成立领导机构并由专人负责学习组织工作,并及时进行工作汇报。党组织要向党员提供学习资料,并监督检查学习笔记。党组织要把学习计划列入日常工作当中,结合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加强学习。要对各级党组织的创建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推荐或评选先进学习型党组织,对创建工作突出的给予表彰,对创建工作开展不力的,要限期整改。
(二)持之以恒,建立创学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了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我们要把学习从任务转变为自觉的习惯,从被动转变为自发的心态,就必须让组织或个人体会到读书学习的甜头。座谈会、讨论会、听证会、交流会、征求意见会等,都能激发组织的活力,集思广益。还要进一步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建立开会与学习、调研与学习、破难与学习、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制度等,始终完善和坚持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学习日、学习计划、考勤登记、学习交流、专题研讨、学习档案等制度。
一是组织领导制度。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由党支部(小组)书记任组长,作为学习组的第一负责人,对整个学习组的学习负总责,全体党员参与,在确保学习组织的健全和完善的同时,广泛带动社会学习参与。二是集中学习制度。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专题学习计划年初做好规划设置,分主题进行,同时每人形成学习记录。每个党组织成员全年参加集体学习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三是调查研究制度。所有党组织成员要根据年度工作,结合实际和自身工作,在所在业务领域深入思考,切实开展广泛调研,形成至少一篇以上具有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四是交流研讨制度。在搞好自学和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活动,集中交流研讨每年不少于2次。每次研讨都有重点发言,每年每位党组织成员在交流研讨会上至少要做一次发言。五是常态自学制度。在坚持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的同时,提倡党组织成员平时正常自学,确保每月15小时以上的自学时间,每半年重点读好一本书。六是考勤签到制度。执行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集中学习时,任何人不得缺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须征得领导小组组长同意,方可缺学,因故缺学的要及时补学。七是述学评学制度。通过述学等方式,汇报各自学习情况,交流心得体会,撰写一至两篇有深度、有见解的学习体会文章,展示学习笔记和发表的学习成果,并由大家进行测评。八是档案管理制度。学习档案按综合卷、学习卷、成果卷每年度整理建档一次。综合卷包括成立、调整中心组织机构的通知,各种学习制度,年度专题学习计划,党组织学习总结等综合性材料;学习卷主要包括每次集中学习的相关材料,如学习记录、考勤、学习参考资料、交流发言材料等;成果卷主要包括党组织学习的成果,如调研文章等材料。
(三)开拓创新,完善创学工作的载体建设。
俗话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但学习也不能完全是枯燥无味的,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武装。一要加强对中央会议精神的学习,各级党组织要开展多形式学习,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自觉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二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党组织成员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端正态度,对待工作切实做到用心、细心、诚心,积极应对在改革攻坚阶段、发展关键时期的各种挑战与考验,切实有效改变个别同志满足于思考个人范围内的当前工作,不讲具体实际,不想、不愿、也不能灵活运用上级政策的落后思想,和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对发展长远性、根本性、深层次的问题研究不够的状况。三要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党章》专题教育、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等活动为载体,以廉政文化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政教育。四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包括网站平台、短信平台、QQ群平台、电子邮件平台、博客平台以及简报、报纸、杂志、学习手册等。五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包括读书会、演讲会、讲座、知识竞赛等。六要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把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工作纳入文明创建的总体规划,深化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七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实践探索力度,积极寻求有效措施,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健全培训制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工作才干和领导水平;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在学习实践中开拓视野、砥砺作风、增强本领,推进干部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