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市州工作>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三真”思路 努力把政企沟通桥梁纽带建得更为牢固>

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三真”思路 努力把政企沟通桥梁纽带建得更为牢固

信息来源: 遂宁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25-08-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工商联在协助党委和政府与民营企业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遂宁市工商联深刻分析构建亲清统一政商关系的客观规律,把握主动与被动关系,聚焦企业反映较为普遍的三类问题,创新“三真”工作思路,大力促进政企双向靠拢、同向奔赴,建好政企沟通交往桥梁纽带,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遂宁连续5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优秀”等级,成功承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现场工作会议

一、落实三问机制,真情实意“打交道”。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人士希望“关心关怀再主动一点”问题,建立“三问”沟通联系机制,通过“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服务于企”真情实意拉进距离,不断增强政企沟通实效。一是定期问需。把企业诉求“有处说、有人听”,作为“打交道”的破冰之举。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亲清莲里会”“水都茶语”“琼江新语”“射洪锂话”等“一地一品”政商交流品牌,针对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企业等不同主体,通过实地走访、专项座谈、问卷调研等形式,定期开展集中问需。今年以来,累计收集企业意见建议60余条,并按“政策咨询类”“要素保障类”“服务环境类”建档办理,精准捕捉企业真实诉求。二是时刻问计。把企业智慧“有需要、有转化”,作为“打交道”的互动之举。“问计”不是简单的“征求意见”,而是要实现从“服务者”向“协同者”的角色转变,从“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的方式转变。组建遂宁市“企业家智库”,吸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年龄的30余名企业家,每半年召开专题座谈、开展专题调研,聚焦产业链协同、政策适配、降本增效等,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让“问计”成为政企深度“交心”的过程。三是跟踪问效。把企业意见“有回应、有效果”,作为“打交道”的落地生根之举。聚焦企业最关心、最迫切的“落地事项”,完善“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一网、一号、一厅”线上线下服务阵地,联动12345亲清e线和96999企业服务直通专线,坚持“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原则,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主动靠前服务,对企业需求事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当前进度、下次跟踪时间等,构建“问需—问计—落实”全链条闭环,实行“销号管理”今年以来,已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供需对接不畅等堵点问题50余个,用持续行动证明解决问题“不是走过场”。

二、坚持四个导向,真招实绩“解难题”。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人士希望“决策效率再快一点”问题,全面实施“效率革命行动”,创新沟通协商四个导向,出真招、求实绩,切实为民营经济人士解难题、办实事,把照顾同盟者利益要求落到实处。一是坚持依法合规、合力破解。一方面,创新成立“一企一法官一检察官一公安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一联络员”的“六个一”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对企业反映的难题,坚持先做“法体检”再推动解决,依托商会法律服务团、工商联法律顾问等,“预审”企业难题,杜绝脱离法律框架的“特事特办”和走捷径另一方面,推动工商联工作单打独斗向协作配合转变,构建“工商联搭台、政府主导、多主体协同”的合力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工商联主要发挥“穿针引线”作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分步解决计划”,并跟踪各环节进度。近年来,遂宁市、县两级工商联先后帮助化解某镇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某餐饮企业因“个转企”补助资金迟迟未到等问题。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工商联“工作突出商会调解组织”二是坚持问题“有解”思维。如果认为问题“没法办”,那一定“没办法”。工商联作为政企桥梁,只要涉及企业,就没有不管的事,只有正在找路径的事。坚持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想法办、长远的事分步办、多方的事合力办,只要行动起来、万事均有解。破解某集团两大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做法,作为全省统战系统唯一案例,入选2024年度四川省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三是坚持“一把手”上手。“硬骨头”问题,“一把手”必须毫不含糊、披挂上阵。对于“多头受理、无人牵头”类难题,由工商联“一把手”直接与相关部门“一把手”直接对话,加快问题从“交叉打架”转向“快速落地”。对于“资源约束、难以统筹”类难题,工商联“一把手”牵头统筹协调行政、社会、商会等资源力量,进行针对性落实,以资源整合破解要素约束。同时,带动各行业部门“一把手”共同来做,传递重视企业、服务企业的信号。协同搭建“遂宁市制造业产品精准智慧对接平台”,实现企业供需信息共享、智能匹配、精准对接。分领域开展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产业配套促进活动60余场,促成200余家企业就近产销协作配套交易额超120亿元。四是坚持闭环管理。系统梳理履职事项,再造服务流程,实行“流程化、责任化、实效化”的链条管理,不凭“感觉”、凭规则,坚决把责任落实到位,避免“半截子工程”。对未解决的问题实行“挂账”机制,由工商联班子成员牵头负责,解决一件销号一件,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汇报“未销号清单”推进情况。

三、提升五种能力,真才实学“强引领”。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人士希望“服务水平再高一点”问题,大力塑造工商联干部五种能力,用真才感召、用实学服务,着力提升民营经济人士对党的信服、对干部的信任、对发展的信心。一是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工商联干部身处服务民营企业第一线,只有精准把握各个层面的惠企、产业、监管等政策,才能准确向企业传递信号。通过“干部大讲堂”“‘两报’‘两官微’学习心得”“专题学习会”等形式,强化干部系统学习、整体把握能力;通过开展政企“面对面”活动,强化干部政策转化,解决问题能力,让干部既懂政策原文,又懂企业实情,既会“传声”,又能“解题”。二是提升宣讲表达能力。工商联工作“上联政府、下接企业”,宣讲表达是串联的关键“纽带”。突出“听懂、说清、说服”三个标准,明确“念文件”“讲大道理”“歪曲解读”“不抓重点”等负面清单,确保精准翻译、避免信息衰减,确保清晰传递、避免沟通错位,确保有效说服、避免情绪对立。三是提升问题分析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和协调工作的有效性。聚焦促进“两个健康”,建立“工商联党组统筹、班子成员牵头、科室(商协会)落实”的调研机制,每年由班子成员分别牵头1-2个专题,把工商联工作落实在一线,现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场协调,共性问题起草政府决策参考,系统性问题推动建章立制,系统化、实战化、实效化提升干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提升换位思考能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求工商联干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灵活把握“为谁说话”“位置在哪”。常态化组织座谈会、行业沙龙,鼓励干部多听少说,固化“我理解你的顾虑”“从你的角度看”等交流模版。同时,加强政企双向研学,邀请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讲解政策逻辑、执行难点,避免出现“站边思维”,推动干部从被动理解转向主动共情,从单向思考转向多维适配。五是提升守牢底线能力。守牢底线是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根基,包括绝对忠诚的政治底线、亲清廉洁的纪律底线、依法依规的服务底线、正面发声的舆论底线等。坚持常态化开展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习,熟知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时刻清楚“什么能做、什么绝不能做”。对重大活动、高风险环节,建立“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复盘”机制,并辅以“内外结合”的监督网,内部由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和底线执行情况检查,外部畅通企业和群众监督渠道,确保不偏方向、不越红线、不超权限、不踩雷区、不传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