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法治护航助发展 精细服务优环境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巴中市工商联始终锚定法治建设“两规划、两方案”核心部署,立足服务民营经济、促进“两个健康”职能定位,努力构建“靶向精准、服务闭环、共治共享”普法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契合巴中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彰显工商联组织优势的普法新路径。
突出靶向精准,分类施策破难点。摒弃“大水漫灌”式普法,针对不同群体法律需求差异,采取“靶向滴灌”式策略,让普法内容更“对味”、形式更“贴心”。一是“菜单式”普法。从“我讲什么你听什么”向“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转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律需求,组织举办“民营企业家法治研修班”,邀请省高院法官、高校法学教授围绕“企业合规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法律风险”等需求主题授课,累计培训企业家200余人次。二是“热点式”普法。扎实开展“巴商大讲堂”活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高频法律需求,开展合同风险防范、劳动用工合规、环保法律实务等专题培训17期,覆盖1300余人次。紧跟时事政策和法律修订动态,及时组织针对新出台或修订法律法规的解读,通过微信公众号
送法律微讲堂80期,阅读量超10万次,精准解决小微企业“不敢问、不会用”的法律难题。三是“延伸式”普法。积极推动基层普法宣传工作,针对群众关心的“邻里纠纷”“养老诈骗”“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组建普法志愿服务队,深入结对帮扶村和挂包社区,通过定点宣讲、入户宣传等形式解答法律咨询120余个,发放宣传册300余份。
强化服务闭环,融合贯通提质效。坚持服务围着企业转,将普法宣传融入企业维权、政企沟通、监督管理全过程,实现普法即服务、服务优环境。一是构建“调解+合规”硬支撑。做优法律维权服务,成立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同市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化解涉企矛盾,累计调解纠纷9起,涉案金额110余万元。选取5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合规建设,邀请专家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合规”“环保合规”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司法仲裁、劳动仲裁等事务,搭建检企交流平台,为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提供多维度支持。二是推动“沟通+服务”相融合。创新打造“巴商茶间荟”政企沟通品牌,按照送达政策、化解诉求、生成项目的思路,通过“面对面座谈、点对点解决”模式,在化解企业诉求的同时,开展好法律政策宣传,实现普法与服务的有机融合。三是坚持“监督+规范”同发力。深化多部门协同,联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在20余家民营企业(商会)设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建立“涉企执法问题线索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收集和反映企业反馈的乱收费、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推动执法部门公开涉企执法流程,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
坚持共治共享,多元互动聚合力。立足自身职能职责,不断凝聚企业、商协会等多方力量,发挥桥梁纽带优势,让普法宣传从“部门主导”转变为“共同参与”,从“单向宣传”转变为“双向奔赴”。一是注重自身能力建设。以“全员达标、能力过硬”为目标,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学习,实现参考率、合格率“双100%”。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能力提升,组织干部赴成都、宜宾等地学习法治经验5次,邀请专家开展法治专题辅导10余场,切实提升干部职工“懂法、用法、释法”综合能力。二是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围绕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涉企政策的起草与修订,其中“市领导挂联民营企业制度”“支持企业骨干在新联会、知联会等组织兼职”等18条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同时,聘任民营企业家担任“营商环境观察员”,参与政策评估及立法调研等活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三是促进商协会规范发展。指导17家直属商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公约机制,将“规范合同文本”“守法诚信经营”等条款纳入商协会《章程》,覆盖会员企业1000余家;引导直属商协会积极开展“万所联万会”活动,发挥好律师事务所资源优势,为会员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累计服务会员企业500余次。